大武鄉
大武鄉位於台灣臺東縣東南方,是台灣東部與西部之間的重要交通孔道,背靠著中央山脈,山地多平原少,鄉內居民有原住民排灣族、閩南、客家、新住民等多元族群,在產業上以農業及漁業為主,工商業並不發達。
★認識浸水營古道
(一)古道的故事
1.古道的過去:台灣古道是泛指台灣近代以前所開發的通行道路。這些古道擁有著前人生活所留下的遺跡古物及歷史印記,通常具有歷史文化及學術研究之價值。自古以來,居民為生活之需或貿易之便,得必須穿梭於林間,翻越高山峻嶺,以突破地形的障礙及距離的阻隔,即開闢了道路,連絡起各地的交通。
2.古道的命名: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東至臺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而這條古道是台灣最古老也最具歷史的一條古道,因為終年潮濕多雨,所以以「浸水」來命名,古道內的林相主要為闊葉林。
3.古道的發展:浸水營古道在以前曾經是南台灣,東部與西部之間重要往來的道路,但隨著時間遷移,這條古道也開始慢慢的沒落,直到90年代,台灣有一群人開始著手古道的調查,浸水營古道才又重見天日。
▲浸水營古道路線圖
▲浸水營步道
(二)浸水營步道的由來
1.古道的開鑿: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遂展開了「開闊山林,安撫番民」的工程,開鑿了幾條通往後山的越嶺道。
2.浸水營古道的初始:清廷的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督修整這條平埔族馬卡道族人移民東部的道路,當初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
3.浸水營古道的過往今來: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光緒十八年曾在台灣任職臺東知州,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臺東。日治時期,日本人也六次修建清朝的三條崙道,使之成為理番道路,用來控制當地原住民排灣族,也因為道路經過的最高警備據點浸水營駐在所於1901年設立,此後路名改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4.浸水營古道的重要性: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大致與三條崙道相同,當時是東部水牛、黃牛向西部輸出的唯一通道,同時也是東、西部往來的電報及郵遞路線。這條古道更一度成為陸軍野戰訓練場所。
5.浸水營古道的荒廢:目前古道西段的路線大部分被新路取代,東段則很少人行走而逐漸荒廢。直至1990年代,在進行古道調查時,才又重新受到重視。
6.浸水營古道的傳奇:這條古道充滿了歷史傳奇,當年鄭成功攻打占領台 灣的荷蘭人、林爽文起義革命失敗以後都曾經沿著這條古道逃到了臺東。
(三)參考資料
1.文字部份
(1) 台灣山林悠遊網 : https://goo.gl/7ywDA4
(2) 維基百科: https://goo.gl/3PDnS1
(3) 大武鄉公所:https://goo.gl/kf7F7j
2.圖片部份
(1) 大武鄉公所: https://goo.gl/kf7F7j
(2) 台灣山林悠遊網 :https://goo.gl/7ywDA4
(3) 台灣山林悠遊網: https://goo.gl/x93SFH
(4) 台東製造: https://goo.gl/pzukZ2